【东江大讲堂之269讲】我校举办“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系列主题学术讲座
12月23日下午,中山大学贺志理教授、暨南大学杨宇峰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李远友教授应邀做客我校东江大讲堂,共同在教学实验大楼206课室作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系列主题讲座。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其他二级学院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周立斌主持。
讲座现场
中山大学贺志理教授作专题讲座
贺志理教授作“红树林湿地微生物驱动氮硫和甲烷循环及机制”讲座,介绍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高、有机质丰富、降低碳储能力强的特点,并指出红树林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以“大海之肾”著称。同时讲解了红树林湿地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循环及耦合过程,用“无瓣海桑引进”实验解释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群落对海水甲烷含量增减及氮硫循环的有利影响。贺志理教授指出,盐度和氨态氧含量是影响海水的环境因子,而循环耦合机制会产生更丰富的基因,有利于降低碳储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他强调,不同树种微生物的关键节点不同,红树林湿地在陆海过渡地的生物结构的固定和氧化菌群落的组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暨南大学杨宇峰教授作专题讲座
杨宇峰教授作“大型海藻龙须菜规模栽培的生物修复与资源养护效应”讲座,指出大型海藻是一类多细胞的海洋孢子植物,其基部有固着器,能固着在水底基质上生活,含有叶绿素a,能进行光合放氧。杨宇峰教授以龙须菜为例,介绍了龙须菜栽培生态系统是以龙须菜为支持生物而形成的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人工可控,且短期内生物量大,有着复杂的空间异质性,是高度多样化的生境。龙须菜有许多益处,它可以为水体浮游动物提供隐蔽场所,对水体浮游动物富集作用明显,龙须菜栽培对海域沉积物浮游动物休眠卵萌发量有促进作用,并能增加浮游动物资源。杨宇峰教授认为,龙须菜规模栽培是促进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保护海洋湿地栖息地的重要举措,未来龙须菜种植可以采用“鱼只藻复合养殖”模式以提高收成效率。杨宇峰教授还讲述了国际上推崇的修复性水产养殖的重要生态对策。
华南农业大学李远友教授作专题讲座
李远友教授作“鱼类脂肪营养与高效环保配合饲料研发”讲座,从脂类的概念、组成和脂肪酸的种类引出鱼类对脂肪的需求特点是对脂肪的量和质要求高。在鱼类配合饲料研发中如何重视脂肪营养方面,李远友教授指出,海水环境复杂多样,海水鱼类利用糖类的能力低下,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脂肪营养对于鱼类起着维系新陈代谢的特殊作用,因而重视脂肪营养是降低饲料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李远友教授通过金鲳鱼精准研发实验推理出“脂肪源不同影响鱼类生长活性”的结论,并提出“重视饲料中脂肪酸平衡”的重要实践理论。
交流环节中,师生们积极提问,三位教授详细解答了具体问题。